2021市优 | 南宁园博园项目园林景观工程(园林景观一等奖)

来源:北京工程勘察设计协会     发布时间:2023-05-11






  园林景观



“北京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是由北京工程勘察设计协会主办,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指导的北京市勘察设计行业最高奖项,分为综合奖、专项奖、单项奖三个类别。本届奖项评选从2021年4月27日申报开始至7月30日初审结束,评审专家组严格按照“北京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评审要求,对申报项目进行认真筛选和综合评价,经北京工程勘察设计协会审定,最终评选出综合奖519项,专项奖262项,单项奖123项。其中,园林景观综合奖一等奖16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32项,现对一等奖获奖项目成果进行展示如下:


南宁园博园项目园林景观工程


- 01 -

项目概况


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于去年12月6日开幕,优美的园林景观和当代民族特色建筑吸引了大量游客,据报道最高日客流量近6万人。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院)作为南宁园博园规划设计的总承包方,联合多家单位完成了园区整体规划、园林景观、市政工程等多个专项设计,并设计完成园区标志性建筑“一阁四馆两中心”等。


▲ 南宁园博园鸟瞰照片


园区运维以来,获得游客的普遍好评,同时经受住了业主与相关单位的多项技术检查,接待了政府领导和行业专家的多次参观考察,得到了业内相关技术领域的认可和肯定。

作为以景观专业牵头的设计总包项目,园博园在全过程工程组织管理,生态可持续景观规划策略,以及自然山水造园手法上均有一定的独特性,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 视野开阔的花阁映日景观

 


- 02 -

设计总承包的新型管理模式


南宁园博园项目是以景观专业牵头的设计总包项目,涉及面广、难度大,时间紧、任务重,设计师涵盖30多个专业近400人。

面对类型复杂的现状资源、门类众多的专业统筹、地域文化的创新表达、亮点独特的高标准呈现等难点,如何创新设计管理模式适应园博园的发展是规划设计面临的重要课题。

带着这样的思考,中国院“五总合一”设计总承包的新型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即“总负责、总设计、总协调、总管理、总配合”五位一体,对园博园规划建设的全过程进行技术总控,高效地解决了项目进度、质量、造价以及各专业之间的技术衔接和界面交圈等关键问题,确保最佳的设计进度、质量效果和工程投资控制等目标。

▲ 充满活力的园博园

 


- 03 -

心象自然的生态设计观


心象自然的生态设计观就是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最小干预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最大限度的通过设计的力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南宁园博园的设计从保护绿水青山开始,充分尊重现状地形地貌,本着“不推山、不填湖、不砍树”的原则展开,实现了六大生态保护策略:


 策略1:  保护现状地形地貌,不推山 


园博园规划范围内属于典型的“两广丘陵”地貌,现状有18处丘陵、8处梯田状农田、十几处废弃采石场、北部那遵河及水塘,中部清水泉,南部矿坑水体以及小规模村落组成。


▲ 现状用地整体地形地貌丰富多变,具有山、水、林、田、湖、草等生命共同体优越的造园条件

现状场地地势总体南高北低,起伏多变,多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规划后的竖向基本顺应地形,对场地进行适度改造,尽量保留现状特征。


▲ 规划前后山形基本一致,现状内50%以上地形地貌被保护


 ▲ 经规划梳理借自然条件呈现“三湖十八岭”的总体山水格局 


▲  蓝绿交织的水系山形


 策略2:   保护现状水系、不填湖  


规划设计充分利用现状水系坑塘,营造玲珑湖、清泉湖、七彩湖三大景观水系,并有效控制水体标高,保证区域内水系连通,以及降雨情况下的雨水外排。

 ▲ 依托现状水系,规划后的水体面积约55.6公顷,占园区面积22.14% 


 ▲ 清水泉建成照片


 ▲ 开放并充满人气的清泉湖畔

 

 策略3:  保护现状植被、不砍树 


通过前期对现状植被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场地现状用地主要以农田、林地为主,其中农田占35.91%,林地占45.23%。根据现状植被分布和生长情况,划定保护范围,对保护范围内的植被进行保留。


 ▲ 保护现状植被,30多个品种,约2500棵乔木进行就地保护


 ▲ 因地制宜的旱溪花谷

 

 策略4:  矿坑修复实现生态植被的自然演替 


由于早期挖沙挖矿的无序进行,园博园不少地方被挖成了大小不一的深坑。设计遵循土石清理、安全避让、崖壁修整、植被恢复、路径介入、文化再生六大策略,以实现模拟自然演替的生态植被系统,保障安全稳固的矿坑山水风貌,最小环境干预的多样游览体验。(该景区由合作方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设计)


 ▲ 古韵沧桑的矿坑七彩景观


 策略5:  建立海绵生态系统 


整个园区坚持生态排水,充分利用现状坑塘作为雨水调蓄空间,依据现状地形地势源头管控、过程引导、末端调蓄等方式,将园博园打造成成体系海绵生态系统。


 ▲ 玲珑湖建成后的自然生境

 

芦草塘改造利用原有的19个鱼塘,将其连通形成整体,收集雨水、引入江水形成动力水源,结合乡土水生植物、引鸟植物种植,打造百草丰茂、水塘层叠的生态净化系统。


 ▲ 生机盎然的芦草叠塘景观


 策略6:  结合地形顺势而设的生态防洪堤 


规划设计统筹考虑园区防洪堤坝工程,结合地形顺势而设,最大限度的保留现状植被,打造一条依山借势、环山绕谷、去直取弯、尽可能减少土方量的生态堤坝。


 ▲ 形神合一的生态防洪堤



- 04 -

民族文化的本土设计观


园区设计在文化策略上,将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侗族的楼等广西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景观规划与小品设计中,以现代语汇诠释广西本土风貌,展示地域文化之美。


▶ 策略1:  民族元素的提取 


凤凰花冠是玲珑岛上的玲珑揽翠景区的标志性景点,取意凤凰来栖的美丽传说。南宁有凤凰城的别称,凤凰花冠则以民族形式和仿生形态为创意来源,寓意吉祥、护佑南宁。


 ▲ 凤凰花冠建成过程图


铜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铜鼓广场便以壮乡铜鼓纹饰作为铺装地面,展现民族符号亦可容纳多民族歌舞表演来烘托迎宾氛围。铜鼓桥研究了不同时期的铜鼓图案和象征寓意进行的元素提炼和演绎。


 ▲ 民族特色的铜鼓广场与铜鼓桥

 

 策略2:  地域植物生态的保护 


规划设计秉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文化融入、景观特色的原则,修复失衡的生态环境,尽量保留并利用现有植被,维持场地内的生态平衡,凸显地域特征,以乡土树种及地域性植物群落为主要元素,适地适树,体现地域特征和乡土风情。


 ▲ 地域特色的植物生态景观


罗汉松作为广西极具特色的地域植物,神韵清雅挺拔,自带一股雄浑苍劲的傲人气势。罗汉松园就以保留的山石和生态修复的山体为依托,通过造型各异罗汉松的精心搭配,塑造出盆景式园林,以松迎宾。


  生态修复后的罗汉松园


 ▲ 山水诗意的的罗汉松园



- 05 -

公诸同好的共享设计观


园区的80个展园包括中国44个城市展园、东盟10个国家展园、“一带一路”沿线9个国家展园以及广西自治区园、5位设计师园和11个企业园,充分体现了国际共享、神州共享和城乡共享的理念。共享园博,也随着园区的开放融入到公众的参与之中,百姓共享,见山见水见乡愁。


 ▲ 展园总体布局图


 ▲ 墨影园建成照片


 ▲ 入自然的东盟展园

 


- 06 -

结语


南宁园博园规划设计秉承心象自然的创新理念,推行设计总承包的创新模式,以梳理自然条件出发,将自然内化于心,因自然而得“生态、文化、共享”三大策略,再由心外化为景观,借自然而成,最终形成一个自然神奇与人工精巧完美结合的理想山水园林。山清水秀生态美,为南宁铸就了一届不一样的园博会,实现“生态宜居 · 园林圆梦”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南宁园博园项目园林景观工程

荣获奖项:2021年市优丨园林景观综合奖一等奖
获奖人员:存东、赵文斌、王洪涛、张景华、王向荣、雷洪强、林菁、颜玉璞、谭喆、路璐、刘环、关午军、巩磊、韦护、冯延锋
获奖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南宁市古今园林规划设计院

建设单位:宁五象新区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地点广西省南宁市邕宁区

设计时间:2016年-2018年

建成时间:2018年 

项目规模:276.42万m2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CADG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所有图文资料由获奖单位提供,如有版权问题,请与相关单位联系。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2021市优丨 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公共绿化景观工程设计(园林景观一等奖)

2021市优 河南省郑州市象湖生态文化公园规划设计(园林景观一等奖)

2021市优 | 北京怀柔城南森林公园(园林景观一等奖)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二条2号院二号楼 102

电话(传真):010-68018407 010-68016541 010-68010400

邮箱:xiehui_office@163.com             邮政编码:100045

北勘设协公众号

培训中心公众号

版权所有:北京工程勘察设计协会   京ICP备14017916号